讲述者名片:徐蓓,女,33岁,籍贯江苏兴化,兴化市纪委监委信访室纪检监察员。 趁着周末闲暇时光,与女儿一起整理有些凌乱的书柜,无意中发现了一本泛黄的旧书——《扬州八怪故事》。书页里有着简单的人物故事图画,女儿看着新奇便嚷嚷着要讲故事。有些熟悉的橘黄色封面和简短有趣的小故事,让我恍惚间回到了童年时代。我对于清廉奉公、勤政爱民的初印象便是郑板桥。
记忆里敢在“县衙凿洞”的是郑板桥。他在出任山东范县县令时,上任第一件事,就是要差役把县衙墙壁多开几个洞,好让外面新鲜空气进来,衙里的肮脏空气放出去,并在县衙悬挂对联:“两袖清风敢碰硬,一身正气能压邪。”用这一行动表达了他对官僚腐败的深恶痛绝,当地还曾流传“郑板桥是清官,不图银子不爱钱”的民谣。 记忆里敢于“开仓济民”的是郑板桥。在潍县任职期间,当地连年受灾,郑板桥一边屡次上书请求朝廷赈济,一边以工代赈,兴建道路,招收灾民参与兴建并发放他们食物,同时下令富户开设粥厂救济难民,打击哄抬粮价行为,还带头捐献俸禄,鼓励富绅捐助难民,并用以灾后重建。在百姓最危急的时候,郑板桥决定开仓放粮。按照清朝的法律,开仓放赈必须事先得到上级的批准后方可实行,否则,轻者下狱,重则杀头。当时有人阻止他,郑板桥感叹道:“这都什么时候了,如果向上申报,百姓怎能活命?皇上怪罪下来,所有罪名,我一人承担。”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,上万人得以活命。 记忆里敢说“一贫如洗”的是郑板桥。郑板桥被罢官回家后,身边仅有一条黄狗、一盆兰花。有天雨夜小偷光顾,郑板桥发现后低声吟道:“细雨蒙蒙夜沉沉,梁上君子进我门。腹内诗书存千卷,床头金银无半文。” 小偷看家中除了笔墨纸砚果然无值钱的东西,便转身出门。郑板桥听见声响后又说:“出门休惊黄尾犬。”小偷一惊既有恶犬,便准备逾墙而出。郑板桥又说:“越墙莫损兰花盆。”小偷一看,墙头有一盆兰花,心虚避开翻墙后,屋里又传出:“天寒不及披衣送,趁着月黑赶豪门。”小偷羞愤离开这位“穷县令”的家门。 讲完郑板桥的几个小故事,我拉着女儿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教育之行,参观了郑板桥故居和纪念馆。翠竹青石,墨香画卷,诗意行书,沉淀着的是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,从其诗书画中探寻体会郑板桥的清廉思想和民本情怀。 板桥先生偏爱竹,竹之傲气清正,竹之坚毅挺拔,故爱以竹入画、以诗咏竹、以竹喻人。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,作为有着清廉文化底蕴的板桥家乡人,廉洁意识、民本意识流淌在我们的儿时记忆里,更当以竹自勉,以板桥先生为榜样,要有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的坚韧,无论艰难困阻仍旧百折不挠,抵御贪腐利益诱惑,保持纪检监察初心;要有“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”的情怀,民生无小事,时刻心系群众,倾听民生诉求,保持爱民为民赤子之心;要有“乌纱掷去不为官,囊橐萧萧两袖寒”的清廉,守得住清贫,耐得住寂寞。长念思想“紧箍咒”,才能筑牢廉洁“铁篱笆”,保持清正廉洁本色。
|